雾①
地气上,天不应也。《元命苞》②曰:“阴阳乱为雾,气蒙冒覆地之物。”
注释:地上的气没有成功升到天上,飘飘浮浮便成了雾。《元命苞》上说:“阴阳之气混乱就形成了雾,是一种气体形状的东西蒙蔽覆盖着地上的物体。”
①雾: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。“雾”是形声字。小篆从雨,敄(wù,móu)声。古“霧”字。本义为雾气。引申为比喻轻细。又引申为比喻浓密。
图片
“雾”字的演化
《说文解字》(霚)地气发、天不应曰雾。曰霚二字今补。霚,今之雾字。
《释天》曰:地气发,天不应曰雾。雾者俗字。雾一本作霿,非也。
《释名》曰:雾,冒也。气蒙冒覆地之物也。
《开元占经》引《元命包》:阴阳乱为雾。从雨。亦雨之类也,故从雨。地气发而天应之则雨矣。
图片
雾
雾,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、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,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。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(或接近露点),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。雾和云的不同在于,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,而雾接近地表。
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,雾有数种不同类型。当气温高于冰点时,水汽凝结成液滴。当气温低于冰点时,水汽直接凝结为固态的冰晶,比如冰雾。
因为露点只受气温和湿度影响,所以雾的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增加,使得露点升高至气温,从而形成雾,比如蒸汽雾和锋面雾;二是气温下降至低于露点而生成雾,比如平流雾和辐射雾。
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。 形成的条件: 一是冷却,二是加湿,增加水汽含量。 种类有辐射雾、平流雾、混合雾、蒸发雾等。
②《元命苞》:又名《春秋元命苞》,全称当为《春秋纬元命苞》,“苞”也作“包”,二字古通用。汉代纬书《春秋纬》中的一种,作者不详,著作时代大约是西汉末、东汉初,魏·宋均注。
该书假托经义宣扬符录瑞应,但内容庞杂宏富,涉及到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神话传说等各方面,卷帙浩繁,汉代(包括)以来传注类书引用极多,是谶纬之书中存留佚文最多的一种。
全书已佚,明代以后有《古微书》、《黄氏逸书考》、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、《七纬》、《纬捃》、《纬书集成》等多种辑本。
图片
《春秋纬元命苞》局部
《春秋纬元命苞》,魏·宋均注,汉代纬书名,七经纬中《春秋纬》的一种。亦作《元命包》,包、苞古通用。明·孙瑴《古微书》曰:“元,大也;命者,理之隐深也;苞,言乎其罗络也。万象千名,靡不括也。然主以《春秋》立名之意为之履端,故其名则然。”
赵在翰《七纬·春秋纬叙目》:“三节共本,同出元苞,恢命著纪,拟文演爻。”《春秋》大一元,统于一元,上制天命,无所不包,故名《元命包(苞)》。
《元命苞》是《春秋纬》中保存佚文较多的一种。其中阐述《春秋》首书“元年春”之微旨,并引孔子曰:“丘作《春秋》,始于元,终于麟,王道成也。”(《文选·答宾戏》注引)
本书涉及天地人三才,明五行更王,帝王迭兴,天人合一,天人相感之道。对于符瑞、灾异以及帝王形象、天文、地理都有所叙述。
图片
《春秋纬元命苞》局部
《尔雅》:“地气发,天不应,曰雾,雾谓之晦”。
《春秋元命苞》:“阴阳乱为雾,气蒙冒覆地之物”。
《曾子》:“阴阳之气乱则雾”。
从这些解释中,我们可以看到,古代认为雾气的形成,是因为地气(阴气)上升,天的阳气未能相互作用,这样就产生了蒙在地面的雾气。而阴气盛的时节就是深冬到春分前,因此这段时节最容易产生雾气。
古代认为,阴阳二气均匀,是最适宜的天地和空间状态。地气为“阴”,阴盛则阳不足,阴气上升,必然阳气有所收缩。
按照现代气象学的解释,云雾的形成都是空气中湿气的作用,与春夏秋冬即寒温不同的气象条件相结合。
图片
晨雾
汉代王充《论衡》里有详细记载“云雾,雨之徵也,夏则为露,冬则为霜,温则为雨,寒则为雪,雨露冻凝者,皆由地发,不从天降”。
现代气象学对于雾的定义是:雾是由悬浮近地面空气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天气现象,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(或凝华)的产物。从这个定义中,说明雾本身是液态的。
雾的形成条件是在水汽充足、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,相对湿度达到100%时,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。
由此可见,古代关于雾的解释,是包含了以上的定义和条件的,只不过使用“阴阳二气”的概念。
图片
雾
古代对于雾的认识虽然是清醒的,但是自古都有“天象应人事”的说法,尤其是在汉代董仲舒提出“天人感应”的理论后,这些结合的更密切。
董仲舒就明确说过“太平盛世,雾不塞望”。望,就是指的是虽然有雾,但站在一定角度,还是能透过雾看到景象,而不是连绵数十上百公里。
在《京房易候》里,以十天干的不同年份,对于雾的应兆给予解读,比如“甲乙有雾,病疫;丙丁有雾,旱”等。
在《天镜》书里说“黄雾”现象“雾如黄土,百姓劳苦、奔忙、不安”。这里的雾,是否指“霾”,不得而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输了输了!三分球12中0!这可是中国男篮核心前锋……
下一篇:没有了